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绩效管理最终要致力的就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和企业管理员工绩效的能力。同时,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经理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经理和员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经理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经理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编者语
一、前沿观点—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战略目标是确立企业绩效管理目标体系的依据。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找出战略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再通过解析到业务单位、职能部门和个人岗位,最终形成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体系。
通过战略地图的绘制,明确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将公司的总体战略分解为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再将业务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经营目标,将职能战略转换为管理目标和学习发展目标。
通过绘制公司战略地图、事业部战略地图和部门战略地图,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事业部的目标、以及职能部门的价值。同时建立个人岗位计分卡,明确岗位如何为组织创造价值,岗位如何服务自己的客户,如何建立岗位工作的高效流程,以及个人在岗位上如何学习成长,提升个人工作能力。
将经营目标按照公司的经营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到各战略业务单元(事业部、子公司),由事业部分解到各相关业务部门,通过全面预算体系确定公司的经营指标。将管理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以及各战略业务单元,各部门将指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联系起来,建立岗位目标,从而形成企业的绩效目标体系。
公司的目标体系由公司年度经营目标、战略业务单元年度经营目标、职能部门管理目标和个人岗位目标组成。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签订绩效目标合同,公司和各战略业务单元、职能部门签订绩效目标合同。事业部与各二级部门、二级职能部门签订绩效目标合同。各部门同各岗位签订个人绩效目标合同。目标的层层分解,以及目标绩效合同的逐级签订保证了企业战略通过目标体系的有效传导。
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指标体系能够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从公司战略到个人岗位目标的贯通。
通过建立公司平衡计分卡,确定公司的一级目标,依据战略经营单元的战略地图,建立事业部平衡计分卡、事业部所属业务部门平衡计分卡和职能部门平衡计分卡以及岗位平衡计分卡。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企业的财务类指标分解到各事业部及各级业务部门;将管理类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风险管控指标,品牌建设指标、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指标等。同时将企业的内部流程指标、学习成长指标分解到各事业部、各部门及职能部门。
绩效管理的过程体系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绩效管理过程体系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四个环节。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通过企业上下级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对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将绩效管理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让企业所有工作都围绕着提高整体绩效展开,部门的工作支撑和服务公司整体绩效的实现,个人的工作为公司的整体绩效的实现创造价值。同时,及时解决绩效目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目标实施的情况及时进行监督和调整,保证目标顺利实现,从而使企业战略落到实处。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反馈会议,及时的调整绩效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绩效辅导和绩效改进,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建立与绩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保证和依据。它包括公司组织绩效考评管理规定、个人岗位绩效考评管理规定、员工个人绩效申诉制度、绩效面谈、绩效辅导制度、绩效考评结果应用制度等。只有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才能有利于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公司高层为负责人的公司战略决策委员会,对公司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情况定行定期的研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日常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定期的召开绩效管理运行情况分析会以及绩效目标达成研讨会,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总之,构建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绩效、经营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的战略协同。企业通过员工绩效的改进、提高,实现了企业组织绩效的改善和提升。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引导员工培养企业所需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了一起,进而形成了长期的利益共同体。
国内绩效管理理论绝大多数都是沿用的西方绩效管理理论。对KPI、BSC、360度考核等考核方法和理论的探讨经常见诸报端,然而真正的创新却少之又少,能把西方绩效考核理论和中国的文化与人文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或探索更加少见。就企业实践而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很多本土企业已经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为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考评体系,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运转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多,大多只和目标及薪酬挂钩,却与晋升和员工发展脱节,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无从谈起。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不知从何处着手。
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这里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考核没有用,持这种观点的既有部门管理人员又有部门员工,他们认为考核对他们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在业务部门,一些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考核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自己月底的工作本身已经很忙了,人力资源部却要求填那么多的考核表、评价表,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二种观点是认为考核不公平,要么现行的考核指标和标准不能真实的反映自己的工作业绩,要么考核者没有依据事实对被考核者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层意思是指公司的各个部门绩效考核结果都很好,但公司整体的整体业绩并不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部门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只按照本部门的想法,只是向内看,关心的是今年应该完成哪几项指标,而没有向上看,关心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第二层意思是指对员工的考核内容与员工的实际工作内容不一致。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员工的绩效指标时,没有对具体的岗位所承担的业务目标和工作责任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是简单的依靠想当然或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性。
所谓流于形式指的是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考核都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考好考坏都无所谓。因为考核对员工自身利益没有很大影响,因此考核对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而言没有很大触动。所以管理人员对考核不认真,凭感觉打分,敷衍了事,而员工对考核结果并不看重,分多分少都不在意,考核也就起不到推动作用。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尤其普遍。
以上问题的出现,表明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它还涉及企业各级管理者、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企业的战略方向、经营目标、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绩效管理的技术等诸多方面。究其原因,同样可为三个方面:一是定位问题,即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环境问题,即没有营造一个适合推行绩效管理的企业内部环境;三是技术问题,即没有很好地掌握、运用现代绩效管理的必要技术。
一些国内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战略、业务流程、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还有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的推行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只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推动绩效管理变革时,一定要跳出系统本身,才能够对该系统施加影响,使该系统发生质的变化。
中粮集团最初对于经理人的评价完全依据业绩,更重视结果。由于业绩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影响,因而无法完全用业绩反映一名经理人的贡献。后来中粮集团采用了“KAAPP体系”,它是在董事长宁高宁的亲自参与下,高层经理人经过研讨共同得出的一套体系。K指知识(Knowledge),通过后天学习可以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第一个A指能力(Ability),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A指态度(Attitude),是否愿意投入并认真对待工作;第一个P指个性 (Personality),对待工作中的挑战和职业生涯能够成熟地面对;第二个P指代业绩(Performance),工作所应该达到的阶段性成果。
中粮集团确定了经理人评价框架后,对于知识(K)、能力(A)、态度(A)和个性(P)四个方面的评价,采取专家决策的方法。高层经理人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的知识、能力、态度、个性四个维度共120个要素的指标库进行筛选,最终得到20个具体指标。
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首先对讨论出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对不同的要素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首先,对于知识要素的评测,一般管理人员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而对中高层经理人,则主要采取上级评价的方法。其次,对于能力和态度的10 个要素评价,主要采用360度评价,通过上级、平级、下级和自我对同一个指标进行评分,就会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数。其中,上级、平级、下级权重分别为5、2、3。第三,对于个性评价中的6个指标,最初是采用心理测量的方式进行,后来又逐步跟他人评价相结合。
除了前四个字母“KAAP”之外,对于业绩(P)的评价,则来源于每年业绩考核结果,业绩的评价重点在于基于战略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有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现金流等指标。
KAAPP体系采用量化的方式解释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对知识、能力、态度、个性的分级描述,分权赋分,统一了大家对于各评价要素和标准的理解,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KAAPP评价报告通过关键事件和事例进行描述,使报告阅读者能够通过案例发现和了解被评价者的特点。
KAAPP体系从五个角度切入,多维度考虑经理人的贡献程度,不仅考虑业绩达成的结果,还着重考虑了达成业绩的过程和经理人发展的潜力。
中粮集团从2006年开始运用“KAAPP体系”对全体中高层经理人进行评价,累计超过80%以上的人员接受过KAAPP评价,评价结果为集团高层领导了解、评价和任用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信息支持,有效地改进了原来经理人使用开发中“重学历、看身份、凭印象”的方式,逐步形成了适应“新国企”变革转型需要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KAAPP体系在制定和操作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经理人评价实施初期,中粮集团在对所有经理人采用同样的行为标准进行评价时,发现一把手在许多项目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副职,其实企业对一把手的要求和副职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都按相同的标准评价,一把手自然会占有优势,这样就缺乏公平性。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人力资源部进一步将评价标准细化,分别建立了不同级别的KAAPP评价标准,逐步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经理人评价标准分别进行了细化。
在具体的评价环节当中,中粮集团一开始使用的是“均值”和“标准差”的概念,但由于原始得分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故在分析结果和汇报时不易清晰表述。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最终引入“分位”的概念,将每个要素、维度的得分都用“分位”表示出来,这样通过清晰表达被评价者在全体中粮经理人中所处的位置,比较出各要素之间得分的差异,最终能够清楚地发现经理人的优势和不足。
在实际运用360度评价时,企业发现有的被评价者没有平级或者下级,那么最早制定的上级、平级、下级所占权重就形同虚设,于是将其改变为全面的评价者权重分布矩阵,对参加各级评价人员的权重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对于像中粮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被评价人员数量众多,信息的录入、分析成为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KAAPP 体系要想顺利实施就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经过与信息部门的通力合作,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开发出符合中粮特色的信息化评价系统,不但便于评价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同时还提高了数据录入和分析的准确性,推动了经理人数据库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KAAPP评价体系的实施,对于中粮集团经理人队伍的晋升、薪酬、培训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经理人任用时,需要综合考虑KAAPP五个方面,其中知识和个性是前提条件,只有这两个项目符合经理人的要求才能够纳入候选人范围。在年度评价中,业绩优秀,而且能力、态度优秀者才能够获得晋升;能力、态度优秀,而每年的业绩都没有出色表现者,企业会对其进行岗位调整;对于业绩优秀,而能力态度平平者,参考知识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能力和态度,从而保持高业绩;对于业绩、能力和态度评价均相对较弱者,给予降级或淘汰。?
为了进一步使经理人重视能力、态度的锻炼和培养,中粮集团还将二者的评价结果跟年度奖金分配挂钩,年度奖金的发放根据业绩、能力和态度评价的结果,权重为7:2:1。薪酬调整对于优秀员工、良好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调整比例差距会很大。
“评价不是为了惩罚过错,而是为了追求完美。”KAAPP评价结果向被评价人反馈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反馈谈话通常由被评价人的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人员共同参加,这是直接上级向被评价者提出期望和建议的最好时机,也是每年经理人评价结束后一项重要的核心工作。评价反馈机制改变了原有经理人评价结果仅仅由人力资源部和部门集团领导掌握,而被评价者并不知道的缺憾,通过反馈渠道,经理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其自我改进和优化,这也将原有经理人的自我成长逐步转变为企业帮助经理人成长。
北京·九游会J9联合编辑部 电话:010-8487-2408 传真:010-8487-2410